大典之外,再无它书!
我们可以想到,当朱棣将这项工作交给解缙时,他是把希望和重担一起赋予了这个年仅三十四岁的年轻人,可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朱棣看来无比重要的事情,在解缙那里却成了一项“一般任务”。
解缙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表现出政治敏锐性,他天真地以为,这不过是皇帝一时的兴趣,想编本书玩一玩,于是在永乐二年(1404)十一月,他就向皇帝呈送了初稿,名《文献大成》。应该说这套初稿也是花费了解缙很多心血的,但他没有想到,自己的这番心血换来的是朱棣的一顿痛骂。
[276]
解缙如此之快地完成任务,倒是让朱棣十分高兴,可当他看到解缙送上来的书时,才明白这位书呆子根本就没有领会领导的意图。于是他狠狠地斥责了解缙一顿,然后摆出了大阵势。
这个阵势实在是大,完全体现了明朝当时的综合国力,首先,朱棣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担任总裁(不是今天我们社会上的那种总裁),此五人以王景为首,都是饱学之士。并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为副总裁,这二十个人也都是著名的学者。此外,朱棣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总动员令,召集所有学识渊博的人,不管你是老是少,是贫是富,瘸子跛子也没关系,脑袋能转得动,脚能走得动就行了,全部召集来做编撰,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编辑。
这还没完,朱棣拿出了拚命的架势,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他还在全国各个州县寻找有某种特定能力的人,但这种能力并不是学问,那么他到底找的是什么人呢?
答案是:字写得好的人。
由于当时是修一部全书,所以要采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找来之后需要找人抄写,这也情有可原,因为当时并没有电脑排版技术,在编撰过程中只有找人用手来写。
既然是大明帝国编的书,自然要体面,书籍的字迹必须要漂亮清晰,如果要找一个类似我这样字迹潦草,每天只会在电脑面前打字的人去抄书,别说朱棣看不惯,我自己都会觉得丢人啊。那年头,你要是写得一手烂字,你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这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总动员,可以说朱棣是集中了全国的精英知识分子来做这件事情。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修书也能充分体现国家的经济实力,这是因为你要召集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来为你修书,你就得在招聘广告上写明:包食宿,按月发工资。千万不要以为知识分子读书人就会心甘情愿的干义务劳动,人家也有老婆孩子。
朱棣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他雷厉风行的解决了问题,他将编撰的总部设在了文渊阁,并给这些编书的人安排了住处,要吃饭时自然有光禄寺的人来送饭,编书的人啥也不用管,编好你的书就行了。
看了我们以上的介绍,大家应该清楚了,没有钱,没有很多的钱,这书能修成吗?
[277]
贫穷的王朝整日只能疲于奔命,一点国库收入拿来吃饭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闲钱去修书?
盛世修书,实非虚言
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人外,朱棣还给解缙派去了一个帮手,和他共同主编此书。这个人说是帮手,实际上应该是监工,因为在此之前,他只做过一次二把手,不巧的是,一把手正是朱棣。
这个监工就是姚广孝。
姚广孝不但精于权谋,还十分有才学,明朝初年第一学者宋濂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而那个时候,解缙还在穿开裆裤呢。
把这样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放在解缙身边,朱棣的决心可想而知。
当朱棣以排山倒海之势摆出这样一幅豪华阵容时,解缙才终于明白,自己将要完成的是一件多么宏大、光荣的事情。如果不能完成或是完成不好,那就不仅仅是丢官的问题了。
啥也别说了,开始玩命干吧!
在经过领导批示后,解缙同志终于端正了态度,沿着领导指示的方向前进,事实证明,朱棣确实没有看错人。解缙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学,他合理的安排者各项工作,采购、辨析、编写、校对都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每次编写完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为这支庞大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做得很出色。
当这上千人的编撰队伍在他的手中有序运转,所修大典不断接近完成和完善时,解缙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梦想,他不再是怀才不遇的书生,而是国家的栋梁。
在修撰大典的过程中,朱棣还不断地给予帮助和关照,永乐四年(1406)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探望了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员,并亲切地询问解缙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何困难,解缙感谢领导的关心,并表示一定再接再厉,把工作做好,以报答皇帝陛下的恩情,不辜负全国知识分子的期望。最后他提出,大典经史部分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还有很多缺憾。
朱棣当即表示,哪里有困难,就来找我,一定能够解决,不就是缺书吗,给你钱,去买,要多少给多少!之后他立刻责成有关部门(礼部)派人出去买书。
有了这样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支持,再加上解缙的得力指挥和安排,无数勤勤恳恳的知识分子日夜不休的工作着,他们在无数个***通明的夜晚笔耕不辍,舍弃了自己的家庭和娱乐,付出了健康甚至生命的代价(其中有不少人因为劳累过度而死),只为了完成这部古往今来最为伟大的著作。
明朝那些事儿2朱棣篇第七章
章节字数:3490更新时间:07-02-2216:15
[278]
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可能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理想,因为大部分人只是平凡的抄写员,编撰人,在当时,他们也都只是普通的读书人而已。他们的人生似乎和伟大这两个字扯不上任何关系,但他们所做的却是一件伟大的事。历史不会留下他们的名字,但这部伟大著作的每一页、每一行都流淌着他们的心血。
所以不管是累得吐血的编撰,还是整日埋头抄书的书者,他们都是英雄,当之无愧的英雄。
每一个人都是
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永乐五年(1407)十一月,这部大典终于完成。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余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
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为难得的是,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们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朱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郑重的为这部伟大的巨作命名——《永乐大典》
现在,我终于可以说,在我的统治下,编成了一部有史以来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书!终有一天,我会老去,但这部书的光荣将永远光耀着后代的人们,告诉他们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
光荣!但这绝不仅仅是朱棣的光荣,这是属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光荣!我们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曾经光耀四方,强盛一时,也曾曲膝受辱,几经危亡。但我们最终没有屈服,我们的文明传承了下来,并引领着我们顽强的站立起来。
永乐大典的伟大之处正在于此,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我们要感谢这部书,因为如果没有它的诞生,很多古代书籍,今天的我们将永远也看不到了。
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恐怕会很长,在此我们只列举其中一些书目,让大家了解此书的重要意义,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所以我们说,永乐大典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金字塔。
[279]
在这场建筑中国文化金字塔的工程中,解缙是一个出色的总工程师和设计师。他的功劳其实并不亚于征伐开疆的徐达、蓝玉。他虽然没有万军之中攻城拔寨的豪迈,也没有大漠挥刀、金戈铁马的风光,但他也有自己的武器,他的武器就是他的笔墨。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无数辛勤的知识分子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祖先的智慧和知识,让我们了解了那光荣的过往和先人的伟大。
事实证明,那些常常被我们嘲笑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读书人,他们也有力量,他们也很强壮,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尊重。
谁言书生无用,笔下亦显英雄!
投机
永乐大典是解缙一生的最辉煌的成就,也是他一生最高点,然而在此书完结时,那些欢欣雀跃的人中却没有解缙的身影,因为此时,他已经从人生的高峰跌落下来,被贬到了当时人迹罕至的广西。为什么才高八斗、功勋卓著的解缙会落到如此境地呢?谁又该对此负责呢?
其实解缙落到这步田地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咎由自取。
因为他做了一件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投机。
要说到投机,解缙并不是生手,我们之前介绍过他拒绝了建文帝方面低微的官职的诱惑,排除万难毅然奔赴朱棣身边的光辉事迹,当然,他的这一举动是有着充分理由的。因为朱棣需要他,而他也需要朱棣。解缙有名气和才能,朱棣有权和钱。
读书种子方孝孺已经被杀掉了,为了证明天下的读书人并非都是硬骨头,为了证明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愿意和新皇帝合作,朱棣自然把主动投靠的解缙当成宝贝。他不但任命解缙为永乐大典和第二版太祖实录的总编,还在政治上对他委以重任,在明朝的首任内阁中给他留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此任内阁总共七人,个个都是精英,后来为明朝“仁宣盛世”做出巨大贡献的“三杨”中的两杨都在此内阁中担任要职。
除此之外,朱棣还经常在下班(散朝)之后单独找解缙谈话,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叫“重点培养”,朱棣不止一次的大臣们面前说:“得到解缙,真是上天垂怜于我啊!”
解缙以政治上的正直直言出名,却因政治投机得益,这真是一种讽刺。
[280]
解缙终于满足了,他似乎意识到,自己多年来没有成功,只是因为当年政治上的幼稚,为什么一定要说那么多违背皇帝意志的话呢,那不是难为自己吗?
而这次政治投机的成功也让他认定,今后不要再关心那些与己无关的事情,只有积极投身政治,看准政治方向,并放下自己的政治筹码,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力和地位。
于是,当年的那个一心为民请命、为国效力的单纯的读书人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跃跃欲试、胸有城府的政客。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只不过是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罢了,但问题在于,解缙在作出这个选择的时候忘记了一个重要而简单的原则,而正是这个简单的原则断送了他的一生。
这条原则就是: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
在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梦想,长大之后要干这个、干那个,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的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
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上天是很公平的,它会把不同的天赋赋予不同的人,有人擅长这些,有人擅长那些,这才构成了我们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综合解缙的一生来看,他所擅长的是做学问,而不是搞政治。
可是这位本该埋头做学问的人从政治投机中尝到甜头,在长期的政治斗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便天真地认为自己已经成为了政治高手,从此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还不是一般的漩涡,而是关系到帝国根本的最大漩涡——继承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