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似乎是f-15、又像是f-14;涂装此前从未见到过。另外,该机似乎习惯脱离编队作战,在与我方四机编队遭遇后,并未怯战逃逸……”
“……我拉杆爬升后紧接了一个反向筋斗,尝试捕捉侧后方转弯来袭的黑色敌机;但是改出后没有一下子发现目标,反而很快就被七点钟方向的导弹打中。如果是那家伙打中的我,那他肯定是个老手。飞机的水平机动性能也很出色!……”
“眼见敌人加速脱离,我发射了一枚r-27t、但是没有追上。显然那是个极难对付的老手……”
一页页翻阅过去,如果是个外行人来看这些战斗间隙仓促写成、难以彼此互相印证的叙述,恐怕完全就会是一头雾水。
就比方说这些叙述里提到的,什么叫做“像是f-15,又像是f-14”,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飞行员就是在说笑话:虽然说这世界上的喷气式战机气动构型也就那么几种。但是还会有长得比“鹰”和“雄猫”还不像的一对重型战斗机吗?
但是和外行人站在地上泛泛而谈、脱离实际的空想完全不同,空战中飞行员对目标机型的目视判断,往往就是这么的主观而随性。
说到机型判别问题,自从这场世界大战开打以来。北约战术空军就曾经因此而大为头疼、甚至很是吃了一些哑巴亏——在世界大战的苍穹战场上,凭借超视距状态时的rcs和飞行特征区别,北约飞行员们能够在雷达上分辨出俄国人的“侧卫”和“支点”;可是真的到了目视空战里,那些板上钉钉一样的识别依据却往往都变成了一盆子浆糊,天上飞的那些花花绿绿的俄国战机似乎全都变成了一个模样。
mg-29与su-27,对这两种外形相似、大小却差出一大圈的俄国主力战机,机型的识别错误往往就意味着距离估计的严重误差,这不仅会影响航炮的自主射击瞄准,还会让飞行员做出不合时宜的机动动作,在紧张激烈的目视空战里往往会造成出乎意料的后果。
对于气动外形颇为似的mg-29与su-27,两种轻重组合的苏联三代战机竟然还有这样的额外战斗力加成,这一点恐怕是米格局和苏霍伊局当时万万料想不到的!
既然如此,在想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龙云的思路就变得很清晰,他大概摸索了片刻、用水笔在纸面上画了一幅草图,咬着笔杆斟酌、核对了一会儿记录和自己的想象,然后就基本认定了这种“新式战机”应该是个什么型号。
一架“像f-14的f-15”,说白了就是指很像f-14可伸缩前翼的那一对附加气动控制面,看上去应该是鸭翼的东西;既然如此,从现实世界的情形去推测的话——
那不就是f-15s/mtd或者nf-15,美国人绰号“敏捷鹰”的高机动性验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