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第二百二十章:梅花诗准确预言元明的历史更替
章清芳大伯眼神中体现出来的对于中华文化的这份感情深深感染了我——大伯,这元朝不是挺厉害的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还有忽必烈,我听说当年成吉思汗后代的铁蹄都已经把大半个俄罗斯征服了,整个欧亚大陆都闻之色变,说这鞑靼人太厉害了,所到之处,遇到抵抗就屠城,太狠了!
章清芳大伯讲——相比较汉人,鞑靼人是一个还未完全开化的蛮人,这样的蛮人头脑简单、四肢比较,鞑靼人之所以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其实他们的武功蛮力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他们比汉人团结,我泱泱华夏民族要能齐心协力,100个成吉思汗也不在话下啊,我大汉族之所以失了天下,沦为鞑靼人的奴隶,处于各色民族之中最低下的地位,那都是因为不够团结和文明太发达了,而野蛮人都是头脑简单很团结的,当初秦人的一统天下,就是因为秦人相比较其他国家的人更加野蛮和尚未开化,这文明发达到一定程度就物极必反了,这是一个永恒的矛盾啊!
我就说——大伯,那你接着给我讲讲邵雍老先生下面剩下的几首梅花诗吧!
章清芳大伯于是接着讲——这第三首梅花诗讲得是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说得就是元朝的兴衰!
「天地相乘数一原」是说天干地支相乘的年代又回到了源头,就是新朝代的气数来了,「忽逢甲子又兴元」的「忽」字就是指元世祖忽必烈,「兴元」指元朝兴起,忽必烈于公元1260年即大汗位,于公元1264年(甲子年) 登基兴建元朝,定年号为至元元年,后又迁都燕京,至公元1271年,忽必烈根据刘秉忠的建议,取《易经》中「干元」的意思,改国号为「大元」,统治中原,元朝虽然因元世祖忽必烈的雄才大略而得以发展,但在忽必烈死后,马上陷入一片争权夺位的混乱之中了,在经历了从元世祖至元顺帝的十位皇帝后,这个辉煌一时,曾经横跨欧亚的短命王朝,就走入了灭亡!
若从公元1279年宋朝灭亡算到公元1368年元朝被灭,差不多八十八年,正所谓「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一句,是指元顺帝时,有个宦官扑不花,扣压警讯不上报皇帝的害元之事,正是「残花」「总不言」啊!
章清芳大伯接着讲——接着这第四首梅花诗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正好就预言了明朝的兴替,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贱,身为平民布衣,曾当过几年和尚,后参加农民起义的红巾军,因为骁勇善战,大显英雄本色,从一个普通士兵跃升为领袖,并于公元1368年在南京称帝,就此「朱门」不再是旧的黄土农家了,「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就写明了这段历史。
「飞来燕子寻常事」是指雄踞燕京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太子早亡,将皇位传给了皇太孙,即明惠帝,当时,有十几位皇子被封为藩王,驻守边塞,其中驻扎在燕京的燕王朱棣,深悉兵法,屡建战功,实力最强,威望最高,书生气十足的明惠帝,在谋士的建议下,执意削藩,罢免燕王等藩王的权位,燕王即使装疯都无法幸免,无奈只好在建文元年起兵反抗,被迫发动「靖难之役」,因为燕王朱棣才德出众,智勇过人,终于在四年后胜出,攻入南京,夺取帝位,成为明太宗,后又被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统治下,经历了他全盛的辉煌,但明朝末年的衰败,加上多年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明王朝终于是「开到李花春已非」,「李花」就是指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于紫禁城后的煤山(现为香山)上上吊自尽,明朝灭亡,即所谓「春已非」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晚上分解!
221.第二百二十一章:梅花诗预言清朝和民国的命运
我说——邵雍老先生是北宋人,竟然能知道明朝的第一个皇帝姓朱,这实在是太厉害了!
章清芳大伯说——这算的了什么,接着往下说邵雍老先生的第五首诗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这首梅花诗预言了清朝的兴衰!
这里「胡儿骑马走长安」一句是指崛起于东北的满清入主中原,明末,社会动荡,李自成夺取天下后,立足未稳,把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吴三桂出于私利,投靠满清,引清兵入关,当时的满清,精干强盛,入关后,势如破竹,一统明末的残局,于公元1644年建都北京,成就大清帝国,「走长安」是用长安来喻指中国,清朝前期,国势大兴,文治武功都非常强盛,有一百多年的「康雍乾盛世」,特别是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平定了各种内乱外侵,使中国的版图空前扩展,
另外,自清代开始,与海外开始进行大规模通商,开辟港口,正是所谓的「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的第一个「洪水」指的是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像洪水一样席卷半个中国,历时十八年之久,严重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洪水」的「洪」字暗指洪秀全,满清政府在耗费巨大代价,元气大伤后,终于在曾国藩等人的努力下侥幸平息了这场运动,但太平天国刚刚被平息(「乍平」)大清帝国就进入了内忧外患接连不断的阶段,推翻封建帝制的革命势力不断崛起壮大,像更大的洪水一波波席卷着全国、遍布各地,尤其是甲午海战的失败是压垮大清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公元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黎元洪被拥为中国军政府都督,在袁世凯死后成为总统,清王朝至此彻底灭亡。黎元洪的名字也嵌一个「洪」字,所以叫「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一句是说,清朝最终的前景(「清光」)应该向「汉中」,也就是革命起义成功的「武汉」看,这是何等的智慧与远见啊,简直就是神机妙算啊!
这第六首诗汉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吉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预言了大清帝国之后中华民族的命运,「汉天一白汉江秋」是说经历了满清外族统治达三百年之久的中国,终于又恢复了汉人的天下,也就是「汉天」,终于又有了新希望,「一白」是喻指新的希望,「汉江秋」是指公元1911年的秋季,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中国成立,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憔悴黄花总带愁」是指民国革命虽然成功,但根基非常不稳定, 如「憔悴」的「黄花」,黄花在传统上常被用来指稚嫩的生灵,自从民国建立后,先是袁世凯的复辟窃国,又是张勋的复辟,接着是长期的军阀混战,派系割据,国民政府就如「憔悴黄花」,总是愁事不断,故曰:「总带愁」!
「吉曜半升箕斗隐」:「吉曜」喻指中国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半升」指国民党统治初期,经历了长期封建统治,外族掠夺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