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董小丑为知枢密院事,刘延庆为同知枢密院事,罗青汉为签书枢密院事,折可求为同签书枢密院事。
上述十位中枢大臣成为大宋最高决策。
李虎总~军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大权独揽。
李虎第一个奏议就是提高武人的地位。
=
大宋武人最高军职是殿前都指挥,也就是所谓的殿帅。
殿帅是从二品,和签书枢密院事一个品级,和武人最高勋职节度使也是一个品级。
我们以三衙为例。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候,其中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副都指挥使为正四品,而‘侍’卫马、步两司的都指挥使和副都指挥使仅为正五品,三衙的都虞候仅为从五品。
中央卫戍军除了殿帅,‘侍’卫亲军的正副长官仅为正五品,这个品级的确太低了。
正将在系将军里是率臣,算是统兵主帅了,但这个军职的品级也就是从七品,低得离谱了。
在地方上,大府的都总管、普通州、军的兵马辖一般都是从五品,而县一级的都监也就是从七品。
由此可以知道,大宋军职,只有一个从二品,一个正四品,两个正五品,然后剩下的就是从五品了。一般来说,做到从五品的军职就算到头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再也没有升迁机会,因为上面没有位置了。
当然了,如果你战功卓著,可以得到勋职或散官,比如诸卫将军、上将军、节度使,而节度使就是武人最高勋职了,从二品,但这是凤‘毛’麟角,当今天下有多少武人能获得节度使的勋职?
大宋以文制武,军职上的品级设定是一种最明显的贬抑武将政治地位的手段。很多武人屡立战功,打了几十年的仗,最后不过是个九品小官,像韩世忠、张俊、吴兄弟这些人之所以能从行伍升起来,一个是因为时代的关系,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他们背后有“伯乐”,西北将‘门’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也需要提拔这些行伍出身的部下,所以他们才得以脱颖而出,但在金军入侵之前,他们的官职普遍较低。
比如韩世忠,在西北屡立战功,打了十几年的仗,三十多岁了,连个品阶都没捞上,直到征方腊的时候,他在最后一战中偷袭清溪‘洞’,力擒方腊,立了大功,因此才升了个承节郎,那是个五十一阶次的从九品小官。
可以想象一下,这种军职、品级制度对武人来说有多么的不公平,这种制度下的武人有多少积极‘性’?有多少忠诚度?生存在这种极度不公平里的大宋将士又有多少战斗力?
李虎要修改这种不公平的制度,要大幅度提高武人的地位,要摧毁这种以文制武、贬抑武人的国策。
皇帝接受了,他不得不接受,他现在需要军队为他戍守江山,他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