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越按:这是一篇旧作,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并非是我读《公羊春秋》独有发现,其中实引叙了不少学者之意见。更多小说 ltxs520.com但是因为不是论文,故不注明出处与索引。勿怪为幸。另外,第八节下已经更新完毕,大家可以从目录里去看。)
写下这篇简介,并非我敢自认为自己对《春秋公羊传》有多深的了解,我了解的,亦只是一些极其浅薄的东西。之所以写这篇《春秋公羊传》的简介,其原因,主要是在于大部分人的不了解。仅仅是不了解《公羊》,其实并非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没有必要都去弄明白,否则做人未免太累。但是对于两种人,我觉得就多少有必要了解一下这儒家十三经之一,西汉时代最重要的经典,对中国文学性格和政治性格的形成起了极为深远影响的《春秋公羊传》了——其中一是那些喜欢动不动就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批评本来没有错,只是“无知者无畏”式的批评一方面误人子弟,一方面也是贻人笑柄,我们在批评之先,多少了解一下,是不会错的;另一种人则是那些有志于复兴中华文化的人,这些人同样应当有诚实的态度,不要动则说什么“四书五经”、“儒教原旨”,其实不过是看了几篇论文就人云亦云,自己却常常引喻失义,想要建新儒家,倒并非是什么坏事,但是文质彬彬,方谓君子,不了解儒家就胡乱批评儒家义理的人固然很可笑,但是不了解儒家的人就胡乱的夸赞儒家的义理,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这世界上,不虞之誉造成的伤害,有时候远甚于不虞之毁。
《公羊传》所传达的思想,主要有十来点,即:春秋新王、春秋王鲁、孔子为王、孔子改制、天子一爵、天人感应、夷夏之辩、经权说、张三世、大一统、通三统、大复仇。这中间有些是公认的,有些是董仲舒阐发的,有些是何休支持的,有些是康有为说的。
众所周知,《春秋》记事,有独特的笔法,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有所谓“七等进退赏罚之科”。有时候,《春秋》故意不称某人的氏,有时故意把某诸侯的爵降一级称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据说这中间就有所谓的“微言大义”,隐晦的表达了孔子的道德理想。这些东西,在今天固然没有意义,甚至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来说,如果事先不知道,也根本看不出来其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在当时而言,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却是能够一眼就看出《春秋》中“非常可怪异之处”的,虽然他们不一定就能明白孔子想通过这些表达什么,但是他们却是肯定能够的领会到孔子在这里有弦外之音的。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当时尽有当时的贵族传统,孔子的这种作法,或者是符合贵族的礼仪习惯,也是说不定的。我们今天的人们要批评这种做法不够坦率,也无不可;但是如果能够尊重一下古人的习惯,了解到有可能古人特别古代知识界可能更愿意接受这种委婉(但是绝不是隐晦——正如我前面强调的,当时有当时的语言习惯)的说法,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无足深怪的。总之,一部《春秋》里面,有着无数的弦外之意,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之寄托,或者也可以说,战国到西汉的学者们,相信其中有孔子的政治理想之寄托——我们后人相不相信无关紧要,反正孔子在今天也不见得是蛮有号召力的历史人物,但是当时的人们既然相信,就会对政治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公羊传》在长时期的时间里,就是被人们相信,是忠实的反映了孔子的真实意图的解释性著作。甚至有人认为,《公羊传》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很可能就是孔子学生的课堂记录。在孔子还有相当的号召力的时代,人们更加强化这《公羊传》是孔子课堂讲义的观点,以加强《公羊传》的权威。
以下就来简要的介绍一下,《公羊传》所传达的思想,这也是西汉的官方政治学说。不管我们今人见解如何,当时的人们对这是人类历史的最高智慧是深信不疑的。这就正如我们今天对民主政治的观感是一样的。至于后世的人们评价我们,是不是和我们评价《公羊传》的学者们一样,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相信后世的人们应当能够比我们这些今天信仰民主政治的人们更加的公正与客观,如果他们竟然同样不能克服“现代人的傲慢”,那么对某些把民主政治意识形态化,以为民主政治是人类最高的政治理想的人们来说,实在是极大的讽刺。回过来头来介绍《公羊传》。
何谓“《春秋》新王”呢?即西汉的学者们深信,《春秋公羊传》是托事明义的治理天下的经法,《春秋》是在缺少尧舜的时代,行一道德上的“王”的作用。亦即认为《春秋》就是新王,这就有点把政治宗教化的意图,《春秋》就如同基督教的《圣经》,在上帝缺位的年代,起一指引的作用。因为古人同样有着对乌托邦的向往,那些传说中的王者们在当时尚有着极大的号召力,因此,承认《春秋》新王,就是表示当世的王者,应当以《春秋》的褒贬为褒贬。今天的我们,很难理解历史记载在当时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的人们心中,史书的一笔,死后的谥号,都是相当了不起的大事。所以才有人不断的诛杀史官想改写史书,诛杀史官这种行为,一方面固然反映史官的生命没有受到足够的保障因此可能影响到史书的公正性,但同时这种极端的措施,也反映了当事者对史笔的恐惧,对把自己的行为载入史书中的绝望。所以《春秋》借史书而行褒贬,在今人看来不足一晒,在古人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明白这一层,才能明白何以《春秋》竟然可影响到中国的政治性格的形成。
所谓的“《春秋》王鲁”,和上亦是差不多的意思。即《公羊》学者们认为,《春秋》这个“新王”假托鲁国的十二世诸侯,行王者之事。(这里也有不同的说法,从略。)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可见《公羊》的学者们也认为,这里《春秋》有一寓言的性质,只是《春秋》是借助真正存在的史实来寄托自己的寓意,因此而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可以说《春秋》走的是历史主义与柏拉图空想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历史主义则认为凡事需从历史和经验发现真理,柏拉图则纯粹基于虚构和逻辑来构建乌托邦,而《春秋》则有一种寓言式历史来体现他的思想。亦即,《春秋》并不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发现真理,而是用虚构真理去解释历史,反过来借助历史的权威性支持真理的合法性。这就是我以为的《春秋》的本质。《公羊》学者们认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历史主义和乌托邦思想的存在,他们接受了这一点,并且致力于从《春秋》中分离出真理来指导现实的政治活动。《春秋》是否王鲁和为何王鲁,其实己不是重要的问题。实际上,这也从来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只是《春秋》新王说的附属性问题。之所以要在实际上诸侯中寻找一个王的隐性替身,有可能表达了这样的信息:让人们从中去寻找王者在某些问题应当如何行事。我们借用三位一体说,可以这样解释:《春秋》、《春秋》中的鲁公、孔子其实就是孔子政治理想中的三位一体。有时候《春秋》新王无法表达的地方,就需要通过鲁公来传递某些信息。这里边只是一个理解《春秋》新王要表达的思想的方法论问题。
故所谓的“孔子为王”,同样只是三位一体的一位。后世的《公羊》学者们,往往也借助这种说法,来制衡皇帝的权力。我这种说法未必能得到现代《公羊》学者们的认可,但是我这里要表述的,是希望较好帮助不知者来理解西汉的学者们是如何看待《春秋公羊》的。至于现代学者们如何解释《春秋公羊》,是另一回事。我所做的是,是表达西汉时代以及之后一些时代的人们对《春秋公羊》的认知。
至于说“孔子改制”,则是属于所谓的“公羊口说”,一般认为是后代公羊学者的发挥。究竟是孔子的本意还是后代公羊学者的发挥,在当时也许是个大问题,影响到一系列观点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但是在今天,却变得毫不重要了。我们只需知道,在当时,这种说法同样流行,虽然遭遇一部分学者的质疑,但是至少在公羊做为官方主要政治学说的年代,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孔子改制”,公羊学者们往往称之为“春秋制”、“太平制”,《公羊》学者们通过公羊口说认为,孔子在《春秋》中通过讥、贬、诛、绝等条例,实际上改变了周制,孔子要实行的,是一种全新的制度,亦即“春秋制”。这种“改制”,包括公羊学者们认为,孔子改正朔,要行夏代的历法而不用周代的历法;规定了嫡子继承制;大一统制;亲迎制;三田制;三年丧制;三等爵制;七等官制;选举制;井田制;郊制等等。观察其中这些改制,有些是因袭周制,有些确有改变。至于是否改变,我们这里不必追究,由学者们去考据好了。我们只要知道,到了西汉中后期,这些制度成为了理想政治制度。因此我们只要了解这些制度的内容和其中暗藏的含义就够了。
嫡子继承制,是提出来保持国内政治稳定的一种方法。这一点,可能是孔子从春秋的政治现实中看到了反面的教训,而强调的一种礼法秩序。至于其利弊得失,严肃的作家有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有论及(我记得韦伯的《道教与儒教》似乎也有论及,不知是否记错);通俗的作家田中芳树《银河英雄传说》也有论及,这些人都有肯定这种继承制度的正面意义,我就不多说。
大一统制容后再述。
亲迎制,指天子以至庶人,在成婚时,男方必须亲自迎接女方,以完成婚礼。这种礼制上的道德规范,是为了确立夫妻之间的纯正关系。我们不必自欺欺人以为这是孔子尊重女权,这不过是为了确立嫡子的一种附属制度。至于强调天子亲迎,一方面固然同样是强调将来的嫡子地位,一方面,则似乎也有暗示天子一爵的意思,即认为天子不过同样是人间的一个爵位。同样要受《春秋》新王法的制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今天。
三田制,是限制天子打猎的时间。在之前,天子四季都可以出猎,公羊学者们认为《春秋》认为夏季打猎,有违天时,所以限制只有一年只能三季田猎。这里面在生态方面有积极的一面,主要是在政治上传递一种“仁”的信息。这里要指出,在古代,天子田猎,是一件大事,有保护庄稼、祭祀、练兵等多重含义,并非只是打打猎那么简单。这是一件重要的政治活动。
三年丧制传递的是“孝”的意思。但是就算在当时看来,也是负面意义多于正面意义。
三等爵制容后再说。七等官制无须多述,只有象征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