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微兄说,第四节倒数第十行读着不通,我想可能是那句“明确的说‘非所宜言’”,这里可以解释一下,“非所宜言”就是说“不是你们所应当讲的”,我这里是说,我明确的告诉学院的学生们,那些事情“不是你们所应当讲的”。如果你觉得还有问题,可以再指出来,我考虑修改一下。
又,那些教科书的问题,我只说到国子监也就是太学使用这些教科书,不过我之前提到印书馆在全国有几个点,当然是面向全国发行的,但是即便是有宋文风之盛,但是识字率也依然不太高的,而每本书所得利润依然是有限的,我因为没有统计数字支持,所以就回避了主人公具体的资产数字。当然发行量也不可能太低,因为宋人除了国家的学校外,私人办书院的风气也相当的浓厚。很感谢你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我会多加注意这方面的事情。
虚度兄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历史的真相的确是很难明白,特别是对一个时代精神风气的把握,取决于读史者的素养,甚至是直觉。所以中国古人常说“通古今之变”,这是中国人的一种追求,就是把握历史上个各个时期的精神。我对北宋的理解,必然有我个人的色彩在内。但是有一些却是客观的,就好象北宋人的服饰发型、婚嫁礼仪等等,我很同意那些完美主义者的追求,在创作中,情节可以虚构,但要追求细节百分之百的真实,如果我不能真实,并不是我不追求,而是我力有不逮的妥协。当然兄台可以放心,这部小说里我会有大量的妥协与回避,呵呵,我并不是一个固执于历史的末节的人,只是我不想太多的虚构,那样就会让我心里觉得很失败。
对于这个,我还想多说几句,倘是我们和一个学历史的人谈到一个人回到古代,我想那个人马上会问:语言怎么办?各个时期各个地点发音皆不相同,我们学一点唐诗的音韵,就会明白到这个问题,所以一个现代人回到古代,他的发音一定让人觉得很别扭……而不仅仅是词语的理解问题这么简单了。只是我们在尽量的回避这个问题,只是希望,假若我们真有人成为回到古代的同志,还希望一定要注意到这些细节,否则会吃大亏的。呵呵……
小宽兄,很谢谢你的支持,不过有一点我想特别指出,宋代的读书中穷人占了很大的部分,读书人寄居寺庙,靠吃粥度日,写字用一根棍子在沙上面写,看书需要借阅并自己抄写,这些都不是虚构的。事实上,从汉代开始,如果你读《盐铁论》,会就发明御史大夫和贤良文学们论战时,就曾经不止一次的讥笑贤良文学们是些穷光蛋。大体上,中国的读书人,穷人虽然未必是占多数,但也是一个很大的部分。所以我才考虑到要把书价压低,让更多的人能买得起书。古时候的书生们,如果考了个功名,就会得到一定的国家津贴,但是如果家境不行,也只是靠此勉强度日而已,读书人买不起书的痛苦,我是感同身受的,所以我对文化产品的态度是,通过低价来扩大市场以实现盈利,同时保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谨此。
阿越于04年3月28日
[记住网址 龙腾小说 ltxs52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