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国际观察家们怎么看、怎么说,国际形势如何发展,最终还是要由时间来揭晓。7月26日,161名德国伞兵从天而降,突袭了阿尔及利亚南部城镇瓦迪马的一处农场,对在此集会的法国苏维埃最高委员会成员们来了个一锅端,并当场捕获了来自美、英、苏俄的联络员,利用他们的身份和供述大造舆论,令美英政府陷入被动,给了新缔结协约的国家一个下马威。
德军空降部队的登场霸气无比,但苏俄军队也很快用胜利向世人展示了红色世界的力量:在北高加索地区,苏俄军队发动猛烈攻势,连战连捷,一举从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手中夺取格罗兹尼,继而突破了土耳其军队的整条防线,并在运动战中重创了土耳其的王牌部队全德式装备的陆军第1师。至10月下旬,土耳其军队已被彻底逐出北高加索地区,苏俄军队逼近巴库油田,德国不得不出面调停,但是莫斯科提出的停战条件令德土两国难以接受,伊斯坦布尔决定继续增兵,德国亦向土耳其紧急援助了大批战车火炮,但土耳其军队的反击行动一周之后就以惨败而告终,堆积如山的辎重成了苏俄军队的战利品,令同盟国阵营威风扫地、颜面尽失。
1931年11月26日,正当高加索战事如火如荼进行之时,由奥匈帝国发起的国际和平裁军会议在维亚纳召开,来自77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会议,26位君主或政府首脑亲临维也纳,而在人口超千万的国家当中,仅苏俄因高加索争端未得到妥善解决拒绝参会。就会议的规格以及世界各国的响应情况来看,奥皇卡尔一世的努力没有白费,然而反战裁军虽然得到了许多国际知名人士的盛赞,持续十多天的会议却没能在反战裁军方面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它最大的意义在于给了对立阵营的政要将领们一次面对面商谈的机会,相互的妥协退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的紧张局势。在裁军会议结束后不久,南美国家首脑在乌拉圭首都举行会晤,就阿根廷、智利、巴拉圭、玻利维亚存在争议的领土进行了明确划分,并就加强经贸合作签署了一系列的备忘录,南美局势由此稳定下来。
紧接着,俄土两国在巴库签署了停战协定,德俄土三方亦就外高加索地区石油资源的共同开发、利益分配重启会谈,在1916年巴库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保证了苏俄重工业发展之需。随着高加索战事的平息,人们得以在积极向好的氛围中迎来1932年的第一缕曙光,然而这也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平静。在远东地区,深陷经济危机困境的日本政府急不可耐地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这一次,不仅美英两国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袖手旁观,苏俄政府及同盟国阵营也未像之前日军侵吞中国东北那样采取强硬的干涉和制裁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可以为所欲为。仅凭一些莫须有的理由就如此野蛮地侵略一个主权国家,并且不断制造骇人听闻的暴行,日本政府和军队的举动招致了各国民众的反感甚至敌视,日本的外交形象一落千丈,贸易出口受到抵制,数以百计的志愿者远赴东方帮助中国政府抵抗侵略,各国各界人士捐款购买的武器弹药通过日本海军无法实施封锁的青岛和香港两地运到了中*队手中,再加上中*民的顽强抗争,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被无情粉粹,训练有素的日本陆军深陷侵略泥沼,兵强马壮的日本海军几无用武之地。
1932年4月,愚人节刚过不久,英国媒体抖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爱尔兰政府秘密向中国出口了包括200架新式战斗机在内的大宗军事物资,并向中*队派出了大批经验丰富的技术教官。在此之前,日本军队已经在战场上俘获了不少外籍志愿者,但他们毕竟都是以个人身份参战,爱尔兰此举却是官方行为,日本政府立即要求德国政府向爱尔兰施压,试图让爱尔兰取消合同、召回人员。德国政府虽与日本达成了秘而不宣的共识,却从未以纸面条约的形式明确下来,让日本军队在中国碰壁从而无暇顾及其他完全符合德国的战略利益,爱尔兰政府的举动显然得到了德国的认可,日本政府一厢情愿的外交路线再次反映出他们战略思维的局促狭隘。
1932年7月,在高加索战争中元气大伤的奥斯曼土耳其再遇打击,伊朗人不堪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发动起义,波斯与奥斯曼的恩怨由来已久,得到美英暗中资助及苏俄军事援助的伊朗武装在北部和东部地区连败土耳其军队,很快将控制范围扩大到了波斯湾沿岸。为了保护本国投资经营的油田,德国、意大利相继派兵参战,驻守波斯湾的德国舰队对伊朗海岸进行了全面封锁,意大利舰队也开赴阿曼湾,与德国海军展开联合行动。两大阵营再度上演间接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