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给事中冷笑道“以公子家业,财大势大,有夜游扬州河道的雅兴,料想素来是不差钱的。”
数人一语出,台下诸人没有情绪高涨,反而是一阵长久的沉默。
游淼看着唐博手中折扇,忽然间就有点走,扇上乃是一副当朝书画名家亲笔所绘的虎啸山林图。他知道这不仅是唐博的说辞,也是本地士族的想法,更甚者,这其实是地方与京城多年以来留下的矛盾,积弊已久。
唐博一拱手,作了个“请”的手势,示意游淼有何高论,但请出言不妨。
烈日照在游淼头顶,强光万丈,政事堂诸给事中纷纷起身,局面犹如数人对游淼一人,游淼却云淡风轻地笑了笑,朝台下看了一眼。
“户部秦少男。”秦少男拾阶走上台中。
平奚“兵部平奚。”
林洛阳拱手“吏部林洛阳。”
最后一名青年朝诸人拱手“刑部谢权,夷州人士。”
四人上台,站在游淼身后,台上登时演变为两派年轻才俊对垒,游淼将手中折扇在日光下一抖,哗啦展开。
狭路相逢勇者胜。
台下大哗。
游淼背后率领着四名尚书,又有军聂丹护体,天下简直再没有怕的人了,淡淡道“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四位大人,可答得出唐主簿之问”
秦少男笑道“光是扬州产粮,一年便足够养活一百四十万人吃喝,为何北人南来,米价飞涨,其中原因,不在于白银多了。而是层层盘剥,争夺使然。唐大人可知,昔年扬州全境佃户缴六分地税,其中经手乡、县、州三级,再到京城,所余多少今岁即将推行新法,法令将减去佃户负担,只令官田佃户赋税予国,不正可减去沉重农税但如此一来,嘿嘿”
秦少男笑而不语,有话未宣,但其余人都听懂了。
唐博浑不料四部尚书竟会登台与政事堂对策,明明是问政于民的文会,这么一来,竟是变成了朝中六部势力与政事堂的对抗,脑子终究转得慢了一圈。
平奚又慢条斯理道“年前征兵十万,其中有多少猫腻,你自己心里知道,勤王军上京不足四万,就连这四万,也是未经练兵,穿上盔甲拿起兵器就上前线去的。唐大人在政事堂处理公文,没看过聂将军的陈情表我天启军输就输在粮草不济,兵力不强,朝中派系彼此牵制。天启建国百余年,从未有过如此生平盛世,也正因此盛世,民情富饶,方耽于安逸,民不愿战,是有此败。”
林洛阳叹道“国破家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游淼怒道“不错正是如此”
“我朝太祖以马上起家,经靖帝,文帝之治。”游淼上前一步道“商贸发达,与边塞贸易往来,外族都盯着咱们南人的货物。”
“你们知道延边城一次通商贸易,能赚回多少”游淼询问诸人,自然无人能答,就连平奚等人也不知道。游淼一转身,收扇,比了个手势“至少五万两白银”
“富国强兵。”游淼道“无强兵之佑,富国就是一块引人觊觎的肥肉。江南再强,强得过中原江南再富,富得过中原以中原上千年之积,仍招此大败,究起原因,就在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游淼将折扇再次抖开,触目惊心的七个大字朝着唐博一扬,又说“塞边上千里地,汉人的村庄越是富庶,便越容易遭到胡人的劫掠,长期以往,汉人渐渐撤出蓝关区域,一退再退。”
“之所以说五年之内,若不北伐,国必将亡便是如此,富饶之地足以令人丧失战之勇,行之果。如今已到了最危急之际,若撤下来的军队再战死而无兵补充,无粮草,那么江南一地告破,仅是时间问题。试问诸位,再过十年,老人都陆续死去,再过四十年,站在此处的我们也已离世,余下来的我们的儿孙,谁还会记得二帝被掳之耻谁还会记得天启在北方还有大片的河山”
卷四 减字木兰花
“五胡各自为战,本不足以惧,分头击破,以兵突袭,离间,声东击西等计,都不在聂将军眼里。如今鲜卑部大势已去,五胡去其一,余下四族覆灭指日可待。但我们的敌人并不是胡族在五胡背后,还有鞑靼的五万铁骑”游淼又道“鞑靼人嗜血如狼,尽数盯着汉人与胡人的交战,待得时机成熟,贺沫帖儿的铁骑就会率军南下若不尽快解决北边的胡族,待得鞑靼军再来,你们就只好像当时京城一样”
“不分职位,不分出身。”游淼低低朝唐博威胁道“抵抗的人全族覆灭,世家山庄一把火烧成灰烬,投降的充为奴隶,妻女被”
“诸君若不愿战。”游淼又道“就请听我们从北边逃下来的人一言,当在交州南段靠海之处,置办一处宅子。来日也好有个逃难的地方,否则北人往南逃,待鞑靼人下来了,南人就只好朝海边逃了,如此还可再撑点时日。嘿嘿。”
游淼将折扇一收,转身下台。
四人朝唐博笑着一拱手,各自下台散去。
唐博脸上阴晴不定,然而游淼刚下得台来,内里便出来一名武官,朝游淼行礼,不用说游淼也知道里头叫他了,便跟着武官从侧旁开的一个小门里进去。
政事堂里种着一棵两人合抱的大梧桐树,果然,赵超与孙舆便坐在树下喝茶。
武官把游淼带到就退下,游淼笑了笑,终于见到孙舆了。
外头也进来了两个人,唐博与另一名给事中。场中过午,日头渐毒,年轻人便都去放饭,留待下午再战。
赵超眼里带着笑意,看了游淼一眼,游淼笑而不语,又看孙舆。
孙舆老了。
这是去年上京后,游淼与孙舆的第一次见面,孙舆已官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换了一身官袍。然而昔时只是花白的头发,胡须现竟已全白。脸上也起了老人斑,只怕平日没少操心。
游淼见之心酸,喉中哽咽,撩起袍襟,端端正正跪在孙舆面前,口唤了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