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内侍不禁都颤抖起来,其上的饰品配饰叮叮当当地响个不停。『地址发布页邮箱: ltxsba@gmail.com 』
“尔等暂且退下。”此人淡淡地吩咐道,等他最后一个字刚说完,屋中就只剩下他与胡亥两人了。
胡亥的脸色有些阴沉,他虽然贵为皇帝,但他身边的人却在他没有发话的时候,就已经擅自听从别人的命令而离开。
头一次,他开始觉得当这个皇帝,并不是他所想的那么好玩。
要不等他大兄从上郡归来,就还给对方吧,反正他大兄也一直包容他的任性
胡亥的脑中胡乱地转着念头,口中却问道“为何孤无须去骊山为父王送葬”
赵高勾起一抹别有深意的笑容,看向窗外已经开始发白的天际,缓缓道“因为今日前去送葬的那些人,是务必要把始皇送到黄泉之畔的。”
胡亥震骇地脸色发白,一时无言以对。
敬请期待哑舍零之汉朝卷
后记
“哑舍”又完结一本撒花
这回不同于“哑舍”的正篇,我写了一本“哑舍”的前传,被命名为“零”。嗯,挺好的,符合我要书名整齐的强迫症
不过说到整齐,我本来想一本写完“哑舍”的前传的,结果果然低估了我自己的写作热情挖坑什么的,一挖起来就停不下来了
所以哑舍零不止一本哦接下来是汉朝卷,而汉朝卷的卷名我还没想好,暂时空着吧。
看完哑舍零的各位,应该都知道这篇前传讲的就是老板之前的故事了吧,对于这一段故事好的同学们,希望你们喜欢。
我虽然写得开心,但过程真的非常痛苦
这还是我首次尝试“哑舍”通篇十二个故事连续性地在一个时间轴上进行。虽然大长篇几十万字的故事我也写过好多个了,可“哑舍”这个故事本身就与其他故事不同,毕竟是在真实历史上构架的。
所以我在写的时候,查了许多资料,考虑了许多方面。
举例来说,其实我最开始写“哑舍”正篇第一章鱼纹镜的时候,根本没有想把对话写成古文。因为生涩的古文会不利于流畅但还是接受了当时编辑的建议,把“你”、“我”等称呼改成“汝”、“吾”“虽然有了点古风的意味,但行文上却有些不伦不类。
因此在哑舍零里,我尽量避免了这种称呼,只有语境符合才会使用。而为了行文流畅,大家就当古人对话的时候就是如此吧,否则就真不能写了
还有成语问题,我几乎在用一个词之后,只要想起来,就会查一下这个成语的来源,
在秦朝的语境下是否已经出现。如果没有出现,就努力替换成其他已经出现过的词语。但后来发现这样简直太过于约束,如果大家如此通篇看下来的话,肯定会以为我全篇都是错字。
例如“伙伴”一词,古代军人以十人为火,共灶炊食,故称同火时为火伴,所以只能用“火伴”。哦,如果再细研究的话,这个词在元魏时才出现,秦朝时根本没有。
不光词语,物品也是如此。
但我最后还是释然了,我写的是小说,并不是教科书,也不是历史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我的故事好看,文笔流畅舒服。所以大家若是在文中看到什么不该在秦时出现的词语和物品,请多多谅解。
说起查资料,我顺便就唠叨一些这回的收获,史书里面自相矛盾的地方非常多。
例如魏王假,史记上说他没有死。但资治通鉴上却写的他是被杀的。这一点就令我非常纠结。
也许有人会问了,这个人死不死又有什么关系,毕竟不管他是不是当时被杀,对于现在来说,他也已经死了。
可是这个涉及到很多问题。例如之前秦灭的韩国、赵国,甚至之后的燕国、齐国、楚国,这五国的国君,全部都是灭国之后被俘虏的。没有一个人被杀,那么为何魏王假语焉不详甚至史料都互相有矛盾昵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
资治通鉴;始皇帝下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回国二五年,王贲伐魏,引河沟以灌大梁。三月,城坏。魏王假降,杀之,遂灭魏。,
魏王假到底是降了还是被杀了,这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因为史记上没有记录他被受封在哪里,所以司马光也就脑洞大开,直接写了“杀之”。
另外,上述资治通鉴的这一切之中,“三月”这个翻译,有的资料上说是水淹大梁城三个月。这在理论上应该是不可能的,从资治通鉴的通篇行文来看,这只代表着是三月份而已,按照农历的计算方式,正好是春汛的时间。
否则随便举个例子二十五年,五月,天下大酬。
酬是指饮酒,古指国有喜庆,特赐臣民聚会饮酒。那么按照前面的翻译方法,那就是君王赐大家饮酒五个月这科学吗
不过貌似也不能怪司马光巨巨,关于项燕之死,在史记中就有两种不同说法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二十三年,秦复召王翦,疆起之,便将击刑。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喏,项燕到底是被俘还是被杀,还是俘虏了之后自杀史书真是比较难解的一个谜啊。
除了人物是怎么死的,同样记载相悖的问题也有很多,我再举一个例子。
史记上说俘虏燕王喜和破齐也有李信参与,但资治通鉴上这两段军事战役跟李信没啥关系,只说他参与了最开始的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