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摸黑赶到了营州城下之后,杨烈便按照参议司的计划,命令大家悄悄的沿着营州东门外,挖了一条深约半丈的深沟,沟内填满了事先收集的干草和干柴。
另外,随军携带的简易投石机,也被竖立起来,用于投射的铁兜内,装着沾满了猛火油的干草团。
幽州的汉军杀出城后,虽然队形不是那么整齐,但依然颇有些章法,这令杨烈感到有些意外。
按照道理说,营州城内点起了不可被扑灭的火焰,寄人篱下的幽州汉军应该失了斗志才对,可是,现实情况却是,幽州的汉军们挥舞着手里的兵器,凶狠的朝杨烈扑了过来。
狭路相逢勇者胜,杨烈一边默念着李中易这句名言,一边举起右手,猛的朝下一挥,“十段击,放火箭!”
眨眼间,严阵以待的第一军官兵们,在基层军官的指挥下,整齐有序的射出了一波又一波打击的箭雨。
阵后的投掷兵们,纷纷举起手里的大铁锤,狠狠的砸掉控制投石机弹射的机关,陡然间,一颗颗硕大的火球,被投向幽州汉军的头顶。
李中易从来都不是唯武器论者,杨烈是其最得意的弟子,两人一脉相承,都一致认为:武器要想发挥巨大的作用,必须看时机和地点。
比如说,此前的钢弦弓或弩,和日常的军用弓弩比起来,不仅射程短,而且由于炼钢工艺的不过关,导致破损率极高,就作战成本而言并不划算。
可是,遇上了雨天,钢弦弓弩便可以避开传统弓弩怕水的特性,发挥出惊人的打击效果。
相同的道理,放到如今的战场上,有了城内的大火助威,再加上壕沟以及步军方阵的阻挡作用,投放干草的投石机配合上弓弩的施威,明显发挥出了必要的威力。
“啊……”说着汉话的幽州汉军士兵,不断的倒在了血泊之中,临死之前发出悲凉的惨叫声。
沾满了猛火油的干草球,凌空砸进幽州汉军的队列之中,火球滚动之处,令无数幽州军心惊胆寒纷纷退避。
营州城外没有护城河,城内也不过区区几十口水井而已,要想扑灭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火球,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俗话说得好:水火无情!
人的逃生意志即使再强大,也架不住烈火熏烤之下,肉焦皮烂的严重后果。
慢慢的,已经冲出营州东们的幽州汉军们,在第一军将士们的火攻箭射枪扎的威胁之下,被重新挤压回了城门之后。
趁着幽州汉军回撤的空档,杨烈进一步收紧了包围圈,他命令辅兵们将事先收集起来的干柴、干草等引火之物,扔进了壕沟对面,并泼上猛火油。
经过短暂的交锋,杨烈心里很明白,营州城只有东西二门,然而入城驻扎的契丹人和幽州汉军保守估计,也至少超过八万人。
这么好几万人,要想在短时间内完全通过区区两座城门逃出生天,即使是傻子也知道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