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吧!”王亦选大手一挥,算是下了应允令。
他找了一个小屋,借了一台笔记本,把自己关了一会儿,很快写出了一篇对攻帖子。写完之后,看了看时间,竟然只用了半个小时。而这时,再去看自己的文章,还真是有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有感于端午快乐的纠偏》。
端午节假期,各个群里互道问候,说端午快乐,其乐融融。这时听到不同的声音,说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最多祝"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楚大夫屈原投江汨罗。这天是个祭祀的悲壮日子,因而不适宜快乐,类似的还有清明。
有感于此,聊说几句。
其实中国人大概是世界上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民族,因为楚大夫屈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作为“五经之首,文学之源”的《诗经》,第一句就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想想看,其他的传统节日,比如过年,是为了驱走怪兽。重阳,是为了尊敬老人。这与其他民族差不多,是人之常情。而端午,往江里投放粽子,赛龙舟,惊走鱼虾,护卫屈大夫的身体。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几千年传统,竟然为此专门设立一个节日。所以,这样的民族,一定是浪漫的。
至于说到还有类似的,那就是清明,同样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晋文公重耳,一直颠沛流离,全靠介子推等人的忠心辅佐,才得以立国为君。在重耳快要饿死的时候,介子推甚至割肉奉食。可是到了后来,重耳封赏众人,独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默然不语,隐居绵山。重耳听说后,羞愧不已,亲自带人去请,然而绵山太大,难以找寻。这时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介子推肯定会从另一面出来。重耳应允,可大火烧遍,介子推仍然不出。火熄后,才发现他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去。树洞里有一血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重耳大痛而哭,为纪念介子推,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不举烟火。将老柳树枯木取了两段,做成木屐,日日相伴,称为“足下”。第二年重耳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并将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到了后来,寒食与清明逐渐合并,人们除了纪念介子推,祭奠祖先之外,还会折柳、踏青,也以此作为伤感到欢快氛围的转换。
那么,是不是端午和清明就不能说快乐了呢?
不尽然。
快乐,与祭祀、纪念的庄严、肃穆并不冲突。
在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祭祀与纪念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核心的,是敬畏天地、自然、神明与祖先。之所以敬畏,是时刻告诫自己不要忘记,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那么,祭祀与纪念就必须苦哈哈的?
当然不是!
敬畏是一种心态,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无所顾忌,无法无天。但是,并不代表祭祀与纪念就一定要苦大仇深,悲痛欲绝。
敬畏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活着。而活着的最高境界,是快乐。
人们现在团坐在一起,快乐地吃粽子,响天动地般的赛龙舟,并不是非得凄凄惨惨切切不可,此时道一声问候,希望彼此快乐,不是挺好?包括清明,在庄重扫墓之后,也可以欢快折柳、踏青,尽享冬去春来之美丽,为什么不可以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