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失守时甚至有一名乞丐自杀殉国并留《绝命诗》一首:三百年来养士朝,如何文武尽皆逃?纲常出在卑田院收容乞丐难民的地方,乞丐羞存命一条。
后世乾隆朝从维护正统观出发,决定对明清之际殉国之人给予谥号、立庙祭祀,有名有姓之人就有一千五百多人,无名无姓的小官、文人、百姓更是多达两千多人。
而对“我大清”立下赫赫功勋的洪承畴、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祖大寿、冯铨等降臣降将却被打入《贰臣传》,并明令“据实直书……即所谓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者……为万世臣子植纲常!”
李元利也是早就有个想法,那就是令人编纂《汉贼传》和《忠烈传》,重立纲常。
陈永华的父亲陈鼎于清兵攻破同安时自缢殉节,自然可以编入《忠烈传》,但陈永华听在耳中,却是感激涕零,他翻身跪地叩首道:“学生谢殿下!先父若在天有灵,亦当含笑九泉!”
“此乃令尊应得之誉!”李元利跨前两步弯腰扶起陈永华,“复甫节哀!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东虏入寇,国之将亡。令尊虽逝,其名可彰!”
见陈永华平复了心情,李元利才又说道:“东虏未灭,我等不可只沉浸于哀伤之中,当今之急务,便是驱除鞑虏。复甫以为我大兴军接下来应当如何做才好?”
该如何做他自己心里自然有底,这就是考考陈永华到底有没有真本事。
“殿下……大兴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所向披靡,鞑子退避三舍,此正是乘胜追击之时!驱除鞑虏收拾山河已是指日可待,况且大兴军中人才济济,学生确无良策献上。”
“那地方上又应当如何治理?”
“无非是教化百姓、与民休养!前两日学生回龙溪家中,听闻龙溪、海澄两县官吏都已就任,而且已经张贴出来各种告示,百姓拍手称快,学生认为大兴军已经做得够好!”
“……唯一需要提防的,就是各路海贼!”陈永华顿了一顿,“以前国姓……在的时候,海寇不敢到闽粤沿海劫掠,但现在……”
此话一出,陈永华便有一丝不安,大兴军称郑森为海贼,如今已被撵得远窜倭国,而自己不小心之下却仍然称呼他为国姓,这可是大大的不妥。
他停下来悄悄看了李元利一眼,却见汉王殿下似乎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称呼问题。
“我大兴军能够将郑森打得落荒而逃,难道这还不足以震慑那些海贼?”
“他们当然不会明目张胆地来劫掠,这些海贼在沿海各地都有眼线,稍有疏忽就会趁虚而入,一旦得手即远遁到东海、南海各处岛屿之上。”
“如此说来,倒还真是个隐患!”
不光是海盗,走私也是个大问题。海关缉私队的人员如果异地任用,根本就是两眼一抹黑,不知从何处下手,但若是用本地人,极大的可能就是和那些走私商人勾结起来“大家发财”。
因此李元利早就在考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治根”,只要切断这些海上走私商人的货源,看他们还走私什么?</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