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正月十五,各衙门都开印办事了。更多小说 Ltxsfb.com隆庆改元后的头等大事,便是京察。当天中午,吏部联合都察院、六科廊,向两京各大衙门移文,分发了内阁起草的《戒谕群臣疏》:,朕初承大统,深烛弊源,亟欲大事芟除,用以廓清气浊…………书不云乎?,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朕诫谕诸臣,从今以后,其尚精白乃心,恪恭乃职……若或沉溺故常,坚守旧辙,以朝廷为必可背,以法纪为必可干,则我祖宗宪典甚严,朕不敢赦”
一篇杀气腾腾的诏书,宣布了大明隆庆朝的首次京察大计拉开帷幕。
中国自古就有,明主治吏不治民,的传统,历代王朝都将官吏队伍视为统治之本,对其考功察过十分严格,本朝更是如此。其中,六年京察、典制最重,。两京三十六衙门的数千名官员,四品以上的上《自陈不职疏》,如实陈述自身关于政绩和操守的得失,送交皇帝审阅并作出裁决。四品以下的,分别由两京吏部和都察院审察……其中又以北察为主。
在考评过程中,两部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确定官员贤否涉黜。而六科廊言官则主要负责监察整个京察过程,是否有徇私舞弊、触犯王法的行为。结果出来后报送内阁,由内阁票拟去留,或者发还重审议定是否恰当,造册奏请待皇帝裁决后,最后将考察结果下发。
在经察结束后,六科廊还会对留用官员进行拾遗,对遗漏者进行弹劾。被拾遗所攻击的官员虽不多”但无人能够幸免。
这是一种有很强监察意义的考评,考察对象是官员任职期间的德行和过失等,养重查处官员的不称职情况,计过而不计功。其目有八:“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相应的处分分四种:贪、酷为民;不谨、罢软冠带闲住:老、疾致仕;不及、浮躁降调。
其结果一般只有降黜没有升迁,又因为这是对官员本人能力操守的评价,其对个人仕途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若是被降职外调还好说,将来努努力,还能再回来。但一旦被罢归,往往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结束,若没有,嘉靖遗诏,那种神器相助,一辈子别想再出头了。乃是一道实实在在的鬼门关。。
整个京察过程,一般要持续两个月”甚至三个月,这段时间里,两京官员噤若寒蝉、度日如年,无比煎熬。往常过完年回来上班之后,官员们仍会懒散一段时间,不是凑在一起云天雾地吹大牛,就是偷溜出去喝酒聚餐,根本无心正事。但今年完全不一样。官员们不管有事无事,都在自己的值房里正襟危坐,既不串门,也不交头接耳。那些干着肥差或者在要紧位置的显官,往日里那是神气得不得了,整日里趾高气扬,用鼻孔看人,如今也缩了脖子软了声气,见了门口扫地的大爷”都是一脸的微笑,吃拿卡要更是全都不敢了,唯恐在这节骨眼上,得罪了别人,被告了黑状。
而吏部的官员更是断绝一切往来,除了上班就在家里闭门不出,甚至连自家亲戚都不许上门”唯恐被六科的言官们弹劾,整个京城的气氛紧张极了。
身为执行京察的重要官员,考功司郎中陆光祖,一过完年就住进了衙门里,京察不完决不回家。没办法,虽然京察是以吏部尚书为主,但杨博威望地位太高,说不见客,等闲便谁也不敢上门打扰。他可不敢这么干,毕竟太多的关系不能得罪,只能躲进衙门里找清静,谁也说不得什么。
此刻,他正在聚精会神的阅看,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份卷宗”这里面是一个官员的京察资料,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各衙门正官送来的官员之履历、政绩及考语,其二是吏部向各衙门下发的,匿名访单,……所谓匿名访单,就是一种不具名的群众评议书。要求官员对本衙门同事的操守和为官进行评价,当然是不具名的,拿回家写完之后,火漆密封直送吏部,谁也不知你写了什么。就算有神通广大者,通过关系搞到手,也因为大家写出来的都是台阁体,只能猜测无法确定,到底是谁打的小报告。
考功司的职责,就是将收到的考评和访单汇集起来,并给出初步意见,然后呈送尚书大人裁决……,虽然考察内容皆有察例可循,但由于察例的内涵,本身就很难确定,而看似明晰的条目也往往包含着微妙的含义,为使用中的随意性留下了空隙。所以是笔下留情,还是笔下杀人,只在他的一念之间。
比如,老、疾”既可以当作,恶迹显著,似当罢斥,和,才力暗庸,操守有议,的官员的保护伞,又可以当作黜退那些品行政半俱优,但不受上司欢迎的官员的借口,许多循吏于壮年被坐以老而致仕,就是中了这招。
,才力不及,也不一事实上与官员的才干有关。比如这次,兵部武选司郎中李绍恤,平时秉公办事、铁面无私,但因为上面有人不喜,结果被诬告“平日招致同乡,出入公衙,私相宴叙,既有以启钻刺之径,亦有以开嫌隙之门”全是莫须有的罪名,陆光祖虽然知道他是无辜的,但只能略加援护,以,不及,外调。而仓场侍郎周永泉,走出了名的,性特暴戾,行更贪淫,库官为腹心,克扣靡厌,出入拔胡须,残虐有声”但因为他送足了厚礼上面也授意只坐以不及,外调任巡抚去了。
李、周二人虽然处分相同“其迹涉瑕疵,尚未太著也,姑注拟于才力不及改教项下”但情节轻重差别如此之大竟坐同一察例也足可见其内涵的模糊了。其他察例亦然,所以考功司郎中在京察中的权力,要比本部侍郎甚至左都御史还要大。
但遇上一个强势的尚书,他也只能依命行事了,就像方才的李、周二人,起先的结果报上去,又被打回来,在尚书大人的暗示陆光祖才不得不曲意为之。不过他在部多年,看惯了多少好官蒙冤而去,多少贪官扶摇直上,早就不会因为所谓的,正义感”而做出什么抗上的事儿了。
但有些人他不得不去争去抗,因为自己前年放弃升迁的机会,从文选司转任考功司,就是为了等待这一犬”“由于陆炳的关系他与沈默早就结为盟友,两人又性情相投,相处的十分融洽,所以他早成了沈党的骨干。前年正是沈默请他过府一叙,陈说此次大计的利害告诉他沈党很可能面临一次极大地危险,为了到时候能够有人庇护,请他务必暂时做些牺牲既不能升迁,还得离开油水最大的文选司,来到这专门得罪人的考功司。
说实在的,当时陆光祖认为沈默是杞人忧天了,觉着有徐阁老罩着,沈党不会有大麻烦。但沈默虽然待人客气,可他一旦决定的事情你就必须照做,除非和他决裂。而陆光祖的政治前途早就和沈默绑在了一起,所以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接受了安排。
然后也不知沈默如何操作,很快他便离开了文选司,真的成为了考功司郎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愈发能看明形势……,…随着沈默升为内阁大学士,沈党已经明显有脱离徐党自立之势,这样徐阶非但不会再像往常那样提供庇护,反而会暗中打压。而沈默又几次开罪杨博,两人积怨颇深,尚书大人肯定要借此机会来给予报复。结果自己这枚,沈默早早布下的闲棋,一下就变得无比重要起来要是换一个人来当这郎中,哪怕上面不打招呼,肯定也会逢迎上意,拼命的黜落沈党份子。而现在有了自己在这里尽力维护,情况就要好多了。
陆光祖觉着很不可思议,沈大人是如何在一年多前,就会预见到今日的形势的?毕竟当时杨博还在边关吃沙,吏部尚书还是高拱呢。其实这不是沈默的功劳,而是他的谋士们在先帝命不久矣的前提下,对朝局进行了反复推演,而得出的结论。但陆光祖只以为是沈默未卜先知,对他已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
写下最后一条评语后,上午的工作终于完成,陆光祖轻舒口气,起身活动下酸胀的肩背,让人把这些档案抬着,送到了杨博的值房中。
杨博还是很器重陆光祖的,因为他为人诚恳低调,做事认真细致,对上级尊敬却不盲从,总能以恰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的下属既让人舒心,又让放心,加之为了避嫌,他便没有替换掉这今年轻人,命其协理京察事宜。
这眸子杨博也是恨不能,把一天掰做三天来使,倒不是他揽权,而是京察大计,参与的人越少越好,人一多,人情就多,事情愈加难办,他早对陆光祖说了:,这次京察,就咱们爷俩为主,别人都是跑龙套的,咱们累集苦点不要紧,最后能少落埋怨就值了。,所以这次京察,除了一些事务性的工作外,一律不准其他人参与,只由他们俩初审和终审。
这样一来,时间就总不够用,所以陆光祖进来,杨博也没抬头,继续写着他的东西,只是口中道:“完事了?”
“总算没给部堂耽误事儿。”陆光祖知道时间紧,也就不绕弯子,单刀直入答道。
“嗯,放着吧,你先别走。”杨博道:“我这就看,有什么要改的现场改,改完了我得赶紧送过去。”整个京察期间,将结果每旬报送一次,今天是第一次报送的日子。
“是……”陆光祖坐在那里,心中难免有些惴惴,因为这一批审察名单里,有十几名沈党份子,其中还不乏在紧要衙门的骨干。虽然之前数日杨博都对他的初审结果没有异议,但今天恐怕没那么容易过关。
杨博写完了手上的东西,便拿起陆光祖的简报阅看,他看的十分仔细,时而皱眉时而发问,让陆光祖始终心惊肉跳、小心应付,大冬天的便出了一身的汗。
“你很热吗?”杨博看他一眼,奇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