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没有要求。”李奇微摇摇头,“不过希望政府和军方能对这次战役的伤亡者和立功者从厚抚恤和表彰,因为损失毕竟太惨重了。”
“这是当然,过两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将宣布有关决定,他们都是美利坚的英雄,总统和参联会不会亏待他们的。”
围绕百慕大战役的结果,德美两国打起了口水战,“欧洲之声”嘲笑美国人廉价的胜利:如果说被打成一片废墟的百慕大岛、伤亡几倍于我军的损失也能叫胜利,那我们不知道失败该怎么形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愤怒地还击:你们不是说要进犯东海岸么?你们不是说要击沉我们出港的船只吗?现在我们就在这里,你们的舰队呢?你们的飞机呢?我们等着你们来!你们来多少,我们就干掉多少!
不过,一向亲自指导“欧洲之声”工作的霍夫曼现在顾不上口水战,他得到了比百慕大战役更令人心烦意乱的消息。
“隆美尔不肯交出运输机部队?还要求把后续部队派给他?增援中亚兵力到20万?”霍夫曼听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问凯特尔道,“他这什么意思?他要打到中国或印度去?”
“这当然不是……”凯特尔尴尬地笑笑,他以为这消息元首早就知道了,没想到后者也是第一次听说。这就有点奇怪,众所周知隆美尔是元首的爱将,他提出的要求几乎就没有什么不满足的,这次怎么会?
他却不知道霍夫曼最近一直在强调加强制度管理,增强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长的权威,增强联合战区司令部的指挥权威,避免以前那样一点事就直接一杆子捅到柏林他是陆军总司令不假,但并不等于要直接管到每个集团军,那样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所以隆美尔很心领神会地将报告先发给了最高统帅部和总参谋部。
“他的理由是两条,第一条,他发现俄国人在调集大军准备围剿他,很可能马上要切断其补给线,运输机部队在这个关键时刻不能走;第二,他希望能在中亚战区吸引更多敌军,为‘曙光’战役增加更多助力。”凯特尔道,“总参谋部也发现了情况有点不太对头,敌军调动情况极为诡异,蔡茨勒将军因此给了其他的建议让他向南转进伊朗。”
“转进伊朗?”霍夫曼仔细看了看地图,问道,“他是怎么考虑的?”
“增兵10万是可以做到的,但目前南线战役尚未发起,我军必须通过厉害进行人员增援和补给,再投放10万兵力不成问题,可要再多投放10万补给就非常困难了;其次,如果我军增兵之后敌军继续增兵怎么办?我们不可能无限制往中亚派兵,敌人却可以源源不断地调兵遣将,他们放弃了中路焦土地带的抵御,腾出了大量兵力,中亚对他们是内线作战,距离近、补给方便,我们不具备类似条件;然后,在中亚大打一场并不符合当前的战略意图,冬季雪季之后,机械化部队移动将非常困难,只有山地步兵才行,我军最多的山地部队全部集中在挪威,调往东线缓不济急;最后,现在撤退也来不及了,或者说,人员大概能撤退,装备是撤不下来的全部搭乘运输机离开,不管装备。”
霍夫曼摇摇头,变成徒手兵离开中亚显然不是个好主意,这些装备他损失得起,这面子他丢不起,中亚各国刚刚宣布独立并向轴心靠拢,如果这时德军因为苏军威胁而丢盔曳甲地回去就像英美在非洲那样,中亚各国好不容易扶持起来的民族政权马上就会被苏维埃扑杀,这对士气、对民心、对德国在盟国面前的威信都是重大打击。隆美尔大概就是基于这一点才提出加强补给并增兵的要求。
于是,霍夫曼现在就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按蔡茨勒的意见,曙光战役继续按部就班,隆美尔向伊朗转进,大不了等明年开春再打回来;另一个是按隆美尔的意见,加强中亚兵力并增强补给能力,至于曙光战役,因为中亚战局的牵制,或许不再需要这么多补给力量。
两种意见都有点儿道理,凯特尔不能明摆着发表意见,所以官司现在打到了柏林,现在轮到霍夫曼为选择而头疼了……(未完待续。)